郝量:幽邃之地

返回

01

概念,编辑:郝量,胡昉 | 出品:观心亭 | 合作机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2014年 | 130页 | 全彩图 | 中英双语 

《幽邃之地》透过郝量最近的中国水墨画创作,展开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时空之旅。从《搜异录》的奇幻到《看山水》的视点浮动,从《云记》的哲思到《水火不容》的恣肆充沛,郝量的创作持续在肉身与世界、当代与远古之间的对话中打开感知力的锤炼。书的设计里暗藏不少空间,使得每每翻阅此书,都有一些不同的惊喜,犹如可以反复经历的游园惊梦。

——内容节选——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14 15

——文字节选——

作为构成工作方式的两个基本动作,“考”与“变”贯穿在郝量的创作过程中。“考”,指的是深入到古老文本的时空里进行考掘,不止于理解孤立的个体与作品,还需要追溯其背景与传承,这种理应由学者来接通的事情,在郝量那里成为了日常习惯与癖好,虽然不见之于文字,但储存于脑际,并且逐步明晰成真正的线索,当然,考掘远古的先驱并不够,更需要从中“变”出自我的面孔,我们将会看到,那种返归与考掘传统的深度恰好就是他所给予的那张面孔,他创作题旨的双重性所在:放大了玄幻叙事的小传统,同时,追问了水墨本体的奥妙;这两者交织在他的绘画之中,以解构的方式进行着,但更准确的说法是重构,以片断化的、引经据典而又充满奇想的方式进行重构,汇集成一个可以被感知到的整体轮廓,随着这个轮廓的浮现,我们领略到自身曾经拥有过多么幽邃、坚实而伟大的地基,那就是隐藏在传统绘画内核之中的古老世界观。

——摘引自朱朱《幽邃之地》,书中第7页

郝量面对传统的态度,不是简单找些“文化符号”说故事,而试图将传统对这些“文化符号”的“认知观”激活。……他精心编制的“图”与“辞”,无论典故互文,抑或笔记散录,都围绕着传统认知方法的重新获取,并因此“重新面对”被理性逻辑异化的思维结构。他的画面,不再向我们兜售一种整体的文化结构,而是在具体的视觉方案中渗透片段化的“体验”。亦如他对古籍的阅读,没有知识结构的整体构建欲望;有的,只是“日饮一瓢”的经验过程。

——摘引自杭春晓《传统的“折枝”》,书中第36页

胡昉:是什么使得我们今天的水墨画创作情境和古人的远为不同?以《云记》为例,《云记》体现出你对科学和炼金术之间关系的洞察,即现代理性可能源自于巫术和术数的发现,对我来说,这提出了现代性过程中所滋生的理性和疯狂之间的关系,而正是那种变异要素的存在(像笔记小说中那样)、一种疯癫的存在,使得这些时空的跨越得以发生,我想了解的是,在你的绘画中,从外部(山水)空间到自身(人体)空间的跨越关系是否和你当代生存中所面临的问题相关?如果是,那么最相关的问题是什么?

郝量:现实生存环境的变迁确实会引起许多疑问与思考,比如我们对自然的改造并不能破坏山体、树木、水流的物质形态,但却变异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与状态。科学革命逐步开启了现代之门,但于此同时我们却在丧失身体与外界的感知力,一切成为约定俗成,这已然成为了个体存在最大的悲哀。很多时候对于科学化生存的反省一直伴随于心间,所以在《云记》的创作中对于空间转换的描绘,着重把自身看得相对于外界更加宏观,这也就提出了对科学精神的怀疑。我幸好有非科学化的水墨画作为载体一舒胸怀,这又让我更接近古人,从而炼成现在这个肉身。由于兴趣与专业的缘故,更会对科学与现代提出疑问,比如五四后水墨画的改造就让这一文艺从天上坠落,她不再那么清好动人,她不再属于乐与礼的范畴。这些都让我有足够反思的理由与冲动。正也得益于水墨画的规格,让我在关注现实的情况下又与它保持着距离。

——摘引自《炼成现在这个肉身-胡昉对话郝量》,书中第84页

了解更多 >>

图文惠允:这个店 ©作者,这个店,观心亭,2014

[延伸阅读]
http://www.vitamincreativespace.com/cn/?artist=hao-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