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无所意图的空间(第一版) ——关于藤本壮介的“镜花园”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研究

返回

s-9

 

基于对当代生活状态的研究和我们今天的生存感受,“镜花园”着力于建构一个“田地”,在这里,当代艺术实践、日常生活和以种植为根本的诸种生存实践得以交汇和流动。

“镜花园”的建筑由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设计。受到周遭村落的自然和传统特色的启发,这个项目寻求与所处环境融为一体。为了减少建筑对场所造成的影响,整体建筑分拆成数个小空间分别施工,就像村子的建造一样逐渐形成。

《走向无所意图的空间(第一版)——关于藤本壮介的“镜花园”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研究》尝试呈现和分享围绕“镜花园”建筑过程中的一些研究和相应的思考。书名也暗含了对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走向新建筑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的回应。《巢与穴(Nest or Cave)》(收录到藤本壮介早期的重要著作《原始之未来》)一文,可以说是了解藤本建筑思想的重要入口,藤本通过比较以柯布西耶为原型的“巢型屋”和他认为的更为原生状态的“穴型屋”,想象出“原始之未来”的图景:一种重回根源的建筑形态。

“人类活动的场所及生活的场所等实际又是如何开端?我渐渐对无关于时间的建筑的根源性产生兴趣。”对于藤本壮介来说,“巢穴之辩”并非意在厚此薄彼,而是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回应了当代建筑与现代建筑所面临的关联性以及人类生存的不同境况,这也许是柯布西耶和藤本壮介,以及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建筑师都试图触及的人类居住的根源。

s-2 s-3 s-4 s-5 s-6 s-7 s-8

 

目录

序:遗弃之地 5
荒园(现在) 9
为什么我们凝视植物? 13
不见不建 17
临时性住所 23
村与城 31
无土之树与漂流的土地 35
一扇通往日落的门 39
从符号学到能量学 47
给麦田守望者的一封信 63
园林等待 69
(吸一口气,身体内部便触摸到地球的一小部分) 74
石与稻 77
如果有一片土壤 85
对话禅园 101
那些超越我们意图的空间 107
语言与建筑 127
耕作建筑 133
模型与现实 137
相忘于山水 171
后记:重返 183

 

内容节选

园林等待

如果人类不再给予和贡献,那么,未来的时间和空间是否会再次对人类开放?

2012年7月,我有机会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拜访了一位名叫泽普·霍尔策(Sepp Holzer)的农夫。1962,他19岁那年,从父母手里接过位于奥地利隆高( Lungau)山区的农场Krameterhof,他那时并没有想到,多年以后,Krameterhof会成为如此富有启发性的园地,而自己也被视为一个富有争议的农夫,一个被称为“离经叛道的农夫”。

老霍尔茨年轻的时候,正是欧洲单一的作物文化和政府补贴的系统开始盛行的时期,他的邻居们都将原有的森林改变成单一树种的森林工业。老霍尔茨预见到它将给土地和生态所带来的巨大问题,他决心用自己摸索的尊重自然的做法,维护自己的土地。从他开始接管父母的山区农场开始,他就用自己摸索的农法改变了人类和土地、动植物相处的方式。今天,他所经营的Krameterhof农场彻底改写了人们对农业的看法——四十五公顷的山地成为巨大的森林花园,他所精心经营的七十多个池塘构成流动的水系,滋养着那儿的梯田,这么大一个地方的主要人力,就是他和他的妻子Veronika,各种蔬菜、谷物、果树、动物,共生一处,它们自然生长,自助管理着自己的生命,在人力所不达之处,反而活得更自在,更健康。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片土地上呈现的可能正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现实版本,让我们意识到来自中国哲学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为”的境界真正可以透过一个奥地利农夫的种植实践而达到。

在老霍尔茨所建构的诸多池塘中,有的放着岩石,有的放着枯树根,这原本是为了给多种生物营造生态系统(例如,树根可以成为小鱼躲开大鱼的庇护所)而所作的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美感。而这正暗合了日本自然农法首倡者福冈正信(Masanob Fukuoka)对农艺(而非产业意义上的农业)的理解:为人类提供食物并不是农事的唯一目的,它也是完善心灵、顿悟存在和无限趋近自然的活动。

当我看到老霍尔茨“水园”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实践美学,尽管老霍尔茨本人并不在意和刻意要达到一种“美”——他认为只要是在自然中发生作用的东西,总是美的。这种美,恰恰来自于人和自然在时间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天长日久的能量交流塑造出可被心灵感知的物质界面;它让人看到,听到,触摸到,进而,它联结起很多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思考。

老霍尔茨所作的一切,并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农业,而是用他的实验打开了生存哲学一个新的维度。对于我来说,这片土地上具有穿透时空限制的功效,对这片土地的空间性感受,也激发我在中国园林和Kramaterhof之间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

园林邀请人们,通过与精心构筑的自然相遇得以释放社会和人生的压力。它的内涵并不仅仅体现在与之相应的建筑空间美学,更在于它改变与之相遇者的内心空间的能力。在这里,和万物一起生长以及日常维护的过程成为丰富和升华人的内心生活的关键要素。

当“我”在园中散步,“我”的观念和感知不断变化,这让“我”不再处于一种被动的、消费风景的状态。真正的愉悦来自于个人意识和人为建构的自然环境的融一,在空气、光影、水石之间,“我”从“我”的中心、“人的中心”逃逸出来,进入另一种更为宽广的时空维度。

中国的园林,作为趋近自然的一种空间创作活动,作为“山水哲学”的现实转换,并不仅仅是景观性的。园林的存在既是教化的自然,也让日常身处其中的人为自然所教化,它有意识地反映出人类应该或可以达到的理想状态。由此,园林既是个人性的,又承接着宇宙的意义——这两者本来就不可分割,犹如山和水一样。

相应的,有关园林的艺术和农业的艺术都是谦逊的力量。它们参照自然法则,滋养、维护、预留,它们都不是革命性的范式,但都承担着对藐视生命的抵抗。对我来说,园艺和农艺一直潜行在当代的进程之中,但在很长时间,我们无法与之相遇,无力聆听它们存在的声音。

 

(以上内容摘选自《走向无所意图的空间(第一版)》第63-72页)

 

文本:胡昉
编辑:观心亭
语言:中文
开本:17.5×11cm
页数:187
时间:2015
观心亭研究性出品

 

了解更多 >>

 

关于藤本壮介(Sou Fujimoto)

1971年生于北海道,藤本壮介毕业于东京大学,他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2013年,他受邀设计英国蛇形画廊展亭,并于同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项目“众人之屋”,该项目获得当年的金狮奖。藤本壮介的其他代表性建筑作品包括House N(2008),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2010)和House NA(2011)。他出版的著作包括《原始之未来》(Inax,2008)和《建筑诞生的时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等。

 

文字:胡昉,摄影:冯芷茵
图文提供:这个店,©作者,这个店,观心亭,2015。